PhD的未来: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的集成

引爆PhD

PhD通俗定义就是博士。

曾几何时,PhD是通向科学殿堂的阳光大道。勤劳勇敢的年轻人们PhD的数量增长犹如雨后春菇般涌现。从1998年起到2008年,欧洲、北美、澳洲发达国家以及日韩等国(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组织成员国)的PhD的数量以每年40%的增长率猛增到34000,而且增长势头仍然保持不减。

日本:处于危机中的系统

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比日本更不适合成为博士的了。在九十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使其博士后数量增加三倍到10000,因为同时必然导致Phd猛增来填补这个空白。这种大跃进式的政策是希望能让日本在科学人才方面与西方比肩。这很快就得到了实现,但是众多的博士后又将何去何从呢?学术界不需要他们,因为上大学的人数减少了,所以也不需要他们来教书了。工业界也不喜欢他们,工业界更喜欢年轻力壮的本科生,训练训练就可以上岗了。卖不出去了怎么办,日本科学教育部想出了一些激励措施,如果公司能够雇佣那18000多名无业博士后,可以获得$47000/postdoc补贴。

2010年日本有1350名自然科学博士毕业,但只有一半(746名)的人在毕业的时候找到了全职工作。其中只有162名进入了学术界和技术服务,250名进入了工业界,256进入了教育以及38名拿到了政府工作(看来还是公务员最难进,在日本也是这样)。

“Everyone tends look at the future of the PhD labour market very pessimistically,” says Kobayashi Shinichi, a specialis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force issues at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University Studies at Tsukuba University.

中国:数量超过质量?

2009年,中国所有学科的PhD毕业生达到50000大关,可以说已经超过了所有其他国家。中国培养的博士质量如何这里就讨论了,中国的大学大家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陌生啊。幸运的是中国的PhD都能找到工作,得益于快速发展的经济。不过在读的PhD们加油啊,不要在一个老板那吊死。多接触新领域,多积攒知识,肯定会受益。

新加坡:全方位增长

新加坡可谓一片繁荣景象,近几年可以看到大学系统和科研技术设施的大笔投资和扩张。进入PhD项目的学生过去五年增长了60%,所有学科加起来有789个人,而且还从中国,印度,伊朗,土耳其,东欧以及更远的国家招生。由于新加坡的大学系统以前不发达,大部分PhD学生都不是进入学术界工作,不过现状在转变。PhD的工作都还不错,薪水至少是$3174/month,比一个还不错的专业本科生的$2381/month工资多四分之一。

“I see a PhD not just as the mastery of a discipline, but also training of the mind,” says Peter Ng, who studies biodiversity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美国:供应VS 需求

美国的PhD数量仅次于中国,2009年创造了19733个生命科学和物理类科学的PhD。不用说,能够拿到tenured positions的PhD比例一直在下降,工业界也暂时不能全部吸收。最迫切的要属生命科学的PhD,数量增长最快,但又偏偏遇到制药业和生物技术近几年的大裁员。在1973年,55%的生物Phds毕业后六年都能安稳的拿到tenure,人生的差距啊,现在哪个领域是这样呢?到2006年,这一比例降到了15%。

印度:悬赏PhD

印度每年能出产8900枚PhD,是中国的零头,可以想象与快速发展的印度经济是多么的不匹配啊。政府出台了一些刺激政策,希望到2020年年产量能达到20000枚PhD。这个目标应该是小菜一碟,印度的人口还很年轻。但是目前大家都没啥动力去读博,只有1%的本科生有意愿。基本所有的本科生都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而本科学位也够用了。再说印度也没那么多高校能容纳PhD难民,不过工业界还是在争抢这些少数的PhD。

PhD到底为何物能让一些人生死相许?下面的统计发现PhD快乐的比例只比非PhD高了那么一点,可能是因为对自我期望也随着学位变高了吧,他们抱怨最多的前三项是福利,薪水,晋升机会,看来大部分读PhD的目的还是为了赚钱。但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的PhD与非PhD的收入其实没啥差别,倒是在亚洲差别显著,这给了亚洲童鞋们读PhD很大的动力,怪不得中国PhD数目增长如此迅速。

改变

PhD为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paper制造机以及能够进一步被剥削的Postdoc的后备军,教授们当然是喜欢多多益善,有人帮我干活,不管你的死活。不过政府和教育机构也开始意识到过过度鼓吹PhD的短缺和科研经费趋向的PhD培养体质所带来的过剩PhD的问题。PhD至今仍延续西方几百年前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形势,要想清楚如何改革,必须先了解一下PhD的发展时代。自然特刊中提到出了以下七个时代。

1950s: The age of formality

这个年代的PhD与导师的关系非常正式而拘谨,导师不会去看你的毕业论文直到你提交之后,可以想象这种关系。

1960s: The age of independence

人类依然处在一个探知未知世界的无知时代,实验做着做着就可能发现不曾预期的结果,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有对自己的结果负责。

1970s: The age of innocence

纯真的做科研,为学科积累基础知识,没有太多的政策导向在。

1980s: The age of internationalism

78年恢复高考,当年中国可能只有几百个博士,没过多久就开始了出国留学潮,很多人从此就留在了国外。

1990s: The age of revolution

西式的博士培养模式在很多国家开始推广,加速了科研人才的培养进程。

2000s: The age of perseverance

随着学科知识的积累,科研深度的增加也提升了PhD毕业的难度,需要更多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出成果。

2010s: The age of communication

这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涌现的年代。虽然学术交流以前就一直存在,但是没有比今天更加重要的了,没有交流就意味着被边缘化。

先从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讲,20世纪是人类在物理化学领域重大突破爆炸式增长的年代,成就了诸多著名的科学家,为信息时代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计算机的成功使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生物技术却没有原来人们想象的那么迅速,因为人类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实在还是太无知,需要更长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引来突破,这是一场漫长的战役。生物医学领域的整体研究群体已经大大超过了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区别与之前的理论快速发展的时代,现在是一个更适合做应用的年代。

再从外部的社会环境来讲,全球经济发展的减速、科研经费的削减以及学术界岗位竞争的惨烈,逼我们重新思索出路。这个世界现存问题太多,但是时间太短,做晦涩难懂超难现实太多的科研可能并不适合大部人做,也没必要,如果能解决现实问题将创造更多的价值。

不管在哪个学科领域,能够多接触一些子领域的知识和人,在将来可能会融会贯通,最终都将受益匪浅,这也是这个博客的目标之一。攻读PhD期间有可能的话可以寻找几个导师的指导,他们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可以给你多方位视角。这样的导师可以不止于学术界,工业界的一些联系也会有帮助。通用能力的培养也比以前更加的重要,再讲下去要变成PhD成功学教程了。按中国话讲,科技的发展要产学研结合,中国需要国家产业研究院,中国政府为2020年所设定的科学图景表明了中国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向产业化转化的决心。IMECSEMATECH的半导体微电子的会员制产业发展模式是一个不错的形式,还有CNSE的模式,以后会谈到这个商业模式的问题。如果把PhD视作一个商品的话,也必须要产学研结合式开发生产,社会或公司提出需求,学校进行开发,公司评定,再开发,最后成功技术转化。如果PhD被看作一件艺术品的话,那就需要淡忘时间和成本的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就像装在玻璃瓶里的苍蝇,每个PhD前途都很光明,但是道路还没有,需要自己去摸索吧,因为每个PhD都是那么的独特。目标可以是现实,当研究不能超现实,必须脚踏实地。最后以Rethinking phds的5个观点和一句nanoscientist的话结尾。

  1. Jump in at the deep end
  2. Forget Academia
  3. Trample the boundaries
  4. Get it online
  5. Skip the PhD

“I think nanoscience is a mixture of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chemistry, you need to know physics, and depending on what part of nanoscience you are in, you have to know electronic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r biology. I think in order to go beyond what we have today, you have to do basic science. You have to understand.” Phaedon Avouris

参考:The Future of The PhD, Nature Specials

2 thoughts on “PhD的未来: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的集成

Leave a comment